振兴物流业为国民经济加速
3月16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十大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唯一的服务业规划,也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首部《规划》,对促进物流业的发展意义深远。
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耿书海在接受《中国投资》专访时指出,“物流业具有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拉动生产、促进消费作用大的特点,对于其他产业的调整具有服务和支撑作用,可以促进制造业和商贸业降低物流费用,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 这也是物流业被列入十大调整振兴重点产业的原因。
近日,《中国投资》就《规划》涉及的相关热点问题,对国家发展改革委耿书海副司长进行了专访。
历时5年酝酿
《中国投资》:与其他九大规划不同,《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是长期准备和酝酿的结果。请您介绍一下《规划》背景?
耿书海: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开始快速增长,服务水平也出现了显著提高,有一组数字可以说明: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
这个阶段,我国的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8年的18.3%,物流费用成本也呈现出下降趋势,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同时,国内的交通设施规模也在迅速扩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截至200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8.0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3万公里,港口泊位3.64万个,其中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1167个,拥有民用机场160个。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
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物流业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物流统计核算和标准化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二是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三是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四是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物流市场还不够规范;五是物流技术、人才培养和物流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为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引导,我委2004年就启动了《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正式确立了现代物流业的产业地位,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也被列入“十一五”专项规划编制目录和国务院专项规划审批计划。经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地方的意见,形成了规划稿。近期,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要求,我们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期为3年。
回顾《规划》编制的过程,可以说,从启动编制工作到正式批准发布的5年,正是我国物流业由传统向现代快速转变和发展的5年,也是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性被逐步认识的5年。《规划》顺应这一发展要求,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经验,摸索产业发展趋势,总结产业发展要求,逐步形成适应国民经济长远发展需要与缓解当前发展瓶颈相结合的规划框架。
与九大规划相辅相成
《中国投资》:物流业是十大振兴产业中唯一的服务业,那么在十大规划中,《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独特的意义和地位体现在哪里?
耿书海:物流业是十大振兴规划中唯一的服务产业,列入十大产业的主要考虑就是物流业作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的特点,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施物流业的调整和振兴、实现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不仅是物流业自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一方面,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加深,物流业也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冲击,市场需求萎缩,竞争加剧,服务价格下跌,一些企业经营出现困难,需要物流业自身转变发展模式,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抗风险能力,保持产业的平稳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物流业对于其他产业调整的服务和支撑作用,促进制造业和商贸业降低物流费用,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
其次,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从今后一个时期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要求加快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优化资源配置,吸引国际投资,提高物流服务能力,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物流企业竞争。
再次,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保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我国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对于全社会物流服务能力和物流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中西部地区要求改善物流条件,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物流成本差距,促进区域间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降低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扩大居民消费,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国家救灾应急、处理突发性事件,保障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全。
《中国投资》: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物流业的冲击较大,那么《规划》在帮助物流业应对金融危机提出哪些措施?如何与其他九大产业规划相结合?
耿书海:2008年下半年以来,运输和仓储等收费价格及利润大幅度下跌,一大批中小物流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提供运输、仓储等单一服务的传统物流企业受到严重冲击。整体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不但造成物流产业自身发展的剧烈波动,而且对其他产业的物流服务供给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规划》提出短期目标,就是在2009年力争改善物流企业经营困难的状况,保持产业的稳定发展。这需要首先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努力扩大物流市场需求。要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整合物流资源,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积极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特种货物、厢式货车运输以及重点物资的散装运输等现代运输方式;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二是加快物流企业兼并重组。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加强资源整合;国家将加大对物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支持力度,缓解当前物流企业面临的困难,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 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共同应对金融危机。
《规划》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有机结合,加强运输与物流服务的融合,这样一方面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还可以创造出大量的物流需求,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立足长远,提升竞争力
《中国投资》:我国物流业发展非常迅速,但是运行效率一直偏低,如何来促进物流业运行效率的提高?
耿书海:传统的物流业是交通、仓储和货代等行业的总称,一般只包括其中单一产业形态,没有系统化的整合和运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传统的物流业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以传统物流业为依托,突出系统整合的理念,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对分散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进行有机整合和一体化运作,主要特点是提供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服务的目的。
我国的物流业发展虽然迅速,但是发展滞后于其他国家,《规划》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建立现代物流体系。
《规划》提出到2011年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服务体系;在产业层面,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提高,物流业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在全社会层面,社会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比目前的水平有明显下降。
促进物流业提高运行效率,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责,首先要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根据物流标准编制规划,加快制订、修订物流通用基础类、物流技术类、物流信息类、物流管理类、物流服务类等标准。密切关注国际发展趋势,加强重大基础标准研究。要对标准制订实施改革,加强物流标准工作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企业在制订物流标准中的主体作用。加快物流管理、技术和服务标准的推广,鼓励企业和有关方面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计量、货物分类、物品标识、物流装备设施、工具器具、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等,提高物流的标准化程度。
同时,要加强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要大力推广集装技术和单元化装载技术,推行托盘化单元装载运输方式,大力发展大吨位厢式货车和甩挂运输组织方式,推广网络化运输。完善并推广物品编码体系,广泛应用条形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自动识别、标识技术以及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发展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和货物快速分拣技术,加大对RFID和移动物流信息服务技术、标准的研发和应用的投入。积极开发和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VICS)、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ETC)、智能交通系统(ITS)等运输领域新技术,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研究。加强物流技术装备的研发与生产,鼓励企业采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条码印刷等专用物流技术装备。
《中国投资》:长期以来基础设施不完善造成了物流业的发展瓶颈,对此《规划》提出了哪些解决办法?
耿书海:基础设施的瓶颈问题,不仅体现在我国的路网、港口、机场等设施还落后于美国等物流业发达的国家,还体现在物流基础设施资源的规划布局不合理、设施相互不衔接和利用效率低等方面。
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整合现有运输、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加快盘活存量资产,通过资源的整合、功能的拓展和服务的提升,满足物流组织与管理服务的需要。
同时,按照全国货物的主要流向及物流发展的需要,今后我们要依据《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及《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加强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物流运行效率。
还要加强新建铁路、港口、公路和机场转运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完善中转联运设施,加强仓储设施建设,在大中城市周边和制造业基地附近合理规划、改造和建设一批现代化的配送中心。
《中国投资》:对于困扰很多年的煤炭运输、粮食运输问题,是否将有解决办法?
耿书海:煤炭运输、粮食运输的确是当前需要重点加强的领域。《规划》特别提出,要加强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品及相关产品物流设施建设,要建立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品物流体系。
煤炭物流方面,提出加快煤炭物流通道建设,以山西、内蒙古、陕西煤炭外运为重点,形成若干个煤电路港一体化工程;在石油物流方面,要加强油气码头和运输管网建设,提高油气物流能力;在矿产品物流方面,要加强重要矿产品港口物流设施建设,改善大型装备物流设施条件;在粮食物流方面,要加快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建设跨省粮食物流通道和重要物流节点。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北粮南运”和“西煤东运”工程。推广散粮运输和棉花大包运输。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将组织编制煤炭等物流专项规划,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
《中国投资》:我国的物流企业数量多且规模小,难以与外资企业抗衡。在培育大型龙头企业方面,《规划》提出什么样的措施?
耿书海:我国物流企业目前的竞争力与跨国公司有一定差距。首先要改变企业业务简单、功能单一的现状,鼓励这些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进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满足多样性的物流需要,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加强资源整合。
其次,鼓励大型国有物流企业深化改革,做大做强。加大国家对物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
再次,要扩大对外开放步伐。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自由贸易区和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等平台,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相互进一步开放与物流相关的分销、运输、仓储、货代等领域,特别是加强与日韩、东盟和中亚国家的双边和区域物流合作,开展物流方面的政策协调和技术合作,推动物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强国内物流企业同国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吸收国外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提高物流业的全球化与区域化程度。加强国际物流“软环境”建设,包括鼓励运用国际惯例、推动与国际贸易规则及货代物流规则接轨、统一单证、加强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体系建设等。
合理规划,全面布局
《中国投资》:从《规划》看,未来还将重点发展物流节点城市,什么样的城市能成为节点城市?这些城市的作用是什么?对这些城市将有哪些相关政策?如何形成一个国内国际的物流网络?
耿书海:《规划》提出,要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重点建设九大物流区域、十大物流通道以及物流节点城市。
九大物流区域发展水平各异,因此,针对各自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物流区域和华北、山东半岛、东北、东南沿海物流区域,要加强技术自主创新,加快发展制造业物流、国际物流和商贸物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在全国率先做强。中部物流区域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加快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形成与东部物流区域的有机衔接。西北、西南物流区域要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推广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按照本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和发挥资源优势(2501.219,0.14,0.00%)的需要,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物流环境,缩小与东中部地区差距。
十大物流通道包括东北地区与关内地区物流通道、东部地区南北物流通道、中部地区南北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北地区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南地区物流通道、西北与西南地区物流通道、西南地区出海物流通道、长江与运河物流通道、煤炭物流通道、进出口物流通道。
物流节点城市分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全国性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由国家确定,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由地方确定。确定物流节点城市主要考虑城市的产业特点、发展水平、设施状况、市场需求、功能定位等因素。
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包括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青岛、济南、上海、南京、宁波、杭州、厦门、广州、深圳、郑州、武汉、重庆、成都、南宁、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共21个城市。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包括哈尔滨、长春、包头、呼和浩特、石家庄、唐山、太原、合肥、福州、南昌、长沙、昆明、贵阳、海口、西宁、银川、拉萨共17个城市。
物流节点城市的作用,是可以有针对性地建设货运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商业服务型、国际贸易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的物流园区,优化城市交通、生态环境,促进产业集聚,提高城市的物流服务水平,带动周边所辐射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形成全国性、区域性和地区性物流中心和3级物流节点城市网络,可以促进大中小城市物流业的协调发展。
事实上,有了这些区域性的物流节点、通道和区域,全国的物流网络就建立起来了。国内的网络建立起来了,那么通往国际上的网络也要建立。主要可以通过加强主要港口、国际海运陆运集装箱中转站、多功能国际货运站、国际机场等物流节点的多式联运物流设施建设,加快铁海联运,提高国际货物的中转能力,建成一批适应国际贸易发展需要的大型国际物流港,建立既适应跨国公司全球化运作又适应加工制造业多元化发展需求的新型保税物流监管体系。
《中国投资》:当前物流业还存在部门分割、地方封锁、行业垄断的问题,如何打破这些障碍,整合资源,形成一体化运作的机制?
耿书海:确实存在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按照经济区划和物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促进物流区域发展。
我们划分了九大物流区域、十大物流通道以及几十个物流节点城市,不是让它们各自为政,而是要推进和加深不同地区之间物流领域的合作,引导物流资源的跨区域整合,逐步形成区域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格局。
在机制方面,要通过推进物流管理信息化,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加快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城市间物流平台的信息共享,并加快构建商务、金融、税务、海关、邮政、检验检疫、交通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工商管理等政府部门的物流管理与服务公共信息平台。
在体制方面,首先要打破分割封锁,整合现有资源,就要改革现行物流业相关行业管理体制,打破部门间和地区间的分割和封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资源利用的市场化,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率。要依法制止和查处滥用行政权力阻碍或限制跨地区、跨行业物流服务的行为,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物流服务市场,促进物流资源的规范、公平、有序和高效流动。
其次要继续深化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货代等领域的体制改革,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建立政企分开、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物流综合管理体系,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规范运输、货代等行业的管理,促进物流服务的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九大重点投资领域
《中国投资》:在加强物流业的资金投入方面,应当有哪些措施?哪些领域是物流业的重点投资领域?
耿书海:要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对列入国家和地方规划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鼓励其通过银行贷款、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增资扩股、企业兼并、中外合资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涉及全国性、区域性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中央和地方政府可根据项目情况和财力状况适当安排中央和地方预算内建设投资,以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或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支持,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
《规划》提出的九大工程集中了未来物流业的重点投资领域,其中包括:
一是多式联运和转运设施工程。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设施和连接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转运设施,重点解决公路、铁路、水运等不同运输方式的不衔接问题,减少货物多次搬倒、拆装等问题,实现运输方式“无缝衔接”。
二是物流园区工程。在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和城乡规划的要求,规划建设一批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物流园区,实现长途运输与短途运输的合理衔接,提高物流运作的规模效益,节约土地,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三是城市配送工程。鼓励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适应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发展的需要,在大中城市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
四是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工程。重点发展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煤炭、油气、粮食、鲜活农产品以及农资和农村消费品现代物流,建立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体系。
五是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推进制造业物流业务分离外包,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六是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工程。加快对现有物流设施和工具的标准化改造,推广实施托盘等的国家标准,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先进的物流新技术,开展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
七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加快建设行业和区域的物流信息资源平台,重点建设电子口岸、综合运输、仓储资源和大宗商品交易信息平台,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八是物流科技攻关工程。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支持物流关键技术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先进物流设备的研制和应用,提高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水平。
九是应急物流工程。建立应急生产、流通、运输和相关企业信息系统以及多层次的政府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强应急物流设施设备建设,选择和培育一批具有应急能力的物流企业,建立应急物流体系。
最近,中央新增投资中已经安排了5亿元投资,用于支持上述重点项目。
《中国投资》:《规划》重在贯彻落实,未来还将出台哪些配套的政策细则?有没有时间表?
耿书海: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8号)的精神,做好《规划》的实施工作,我委在广泛征求了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财政部等32个部门和4个协会意见的基础上,牵头制订了《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部门分工方案》,对《规划》实施工作分工和工作进度做了具体安排。
《分工方案》明确了落实《规划》各项工作的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要求各部门根据分工抓紧提出本部门分年度的工作任务、目标、具体推进措施以及预计取得的成效,由发展改革委定期汇总后报国务院办公厅备案。《分工方案》提出了建立保障《规划》实施的工作机制,建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工作小组,并由各部门派出成员和联络员,负责沟通情况,协调《规划》落实过程中的事宜。《分工方案》要求各项工作牵头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履行职责,参与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沟通配合,共同推进《规划》的实施。目前各部门正在抓紧组织落实《分工方案》的要求,可望在近期形成更为具体的落实措施及具体时间表。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着重牵头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帮助物流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政策瓶颈,并启动冷链、物流园区等一批专项规划,做好有关物流业产业政策的制订工作。